Warning: sprintf(): Too few arguments in /home/apsnyne1/public_html/en/wp-content/themes/extendednews/assets/lib/breadcrumbs/breadcrumbs.php on line 252
旧闻评论|尸体会说话,可你能听着吗?
胡鑫宇失踪事件在1月28日峰回路转,经过三天快速又混乱的信息冲刷,目前整个事件急需一份官方通报来了结。但这种了结不是全盘终止事件舆论,因为它无法剥离附着在事件上的所有疑虑。不管这种疑虑是阴谋论的此生品,还是对生命的真切关怀。
在胡鑫宇遗体发现以来的这几天,舆论中的主要倾向是明显的,那就是公开暗示胡鑫宇是自杀非他杀。虽然持论者在推出这个判断时措辞严谨,但掩饰不住得意劲。顺着这种微妙的心态,已经很有些声音,在号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抑郁问题。
作者:照相的宋师傅
来源: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
发表日期:2023.1.31
主题归类:胡鑫宇案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这是两种分头展露理性的观点,确实也有其合理之处,青少年心理健康更是一个常规的公共利益点。可在舆论场中并置这两种主张,又会感到不调和,有异怪的感觉。因为它通过暗示与明指,将死亡责任归结为胡鑫宇及其家庭,若这样当然不妥。
有一个需要把握的关键点,是在确认他死亡的前提下,“胡鑫宇失踪事件”实际上包含两个部分:他的死亡,与对他的寻踪过程。他的死亡动机可能与学业有关,最后自毁于无法挣脱的抑郁。可他失踪三个月的遭遇,不只是私人问题,更是事件公共性的极大彰显。
这么说吧,这次风波是命名为“胡鑫宇之死”,还是“胡鑫宇失踪事件”,决定着看待、理解的两种视角。如果你接受前一个命名方式,那如果司法鉴定确认胡鑫宇是自杀,你的关注就终止了,然后还可以凭借早前的预言庆祝非凡的预测能力。
可如果你不承认、不接受前一种命名,而是认可后一种命名,你实际上可以有机会看到更为恰当的事件本质。亦即,这个本质不是一个青年学生如何被突然降临的抑郁倾向吞没,而是一个人在失踪后他及其家人怎样被权力对待,这才是失踪事件的本质。
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死亡事件,而是一连串官民无效互动、长达100多天的失踪事件。在自杀结论下,胡鑫宇死亡一直到他被发现,一个人的遗体在不算荒野的地方被侵蚀毁坏三个多月——而导致这个悲惨结果的,是无效搜索与贫乏的信息供给,这是失踪事件最折磨人的部分。
早前的许多论者,在抛出“胡鑫宇是自杀”的推论时,都不忘念叨一句推理小说、法医小说的陈词滥调:“尸体会说话”。言下之意是,尸体会以它的法医学特征,为探寻死因提供可靠的科学定论。可问题在于,哪怕尸体会说话,你能听得着吗?
信服这句话的人当中不乏聪明人,但这种聪明的无害之处,只能限定在得出“自杀”结论这条线内。一旦他们翻越这条线,用挖苦、暗讽质疑来展露聪明劲时,就露出了格局的小来。因为,他们把胡鑫宇失踪事件缩小为单次死亡,进而省略了失踪事件的意义。
假如自杀结论成立,胡鑫宇失踪事件实际上包含两次死亡:一次是他终止最后一口气的生理死亡,第二次则是他作为“一个人”所包含的尊严、尊重等特征的社会性死亡。前一种死亡已经被过度谈论,而对后一种死亡的讨论相当不够,才刚刚开始。
一个细节是,胡鑫宇遗体地点位于国家级储备粮仓库的大院里,而这个大院在他失踪4天后就被排除在搜索范围之外。现在汇总的信息看,之所以没被仔细搜寻,是因为仓库级别高。这时候,一个人的价值与一处场所带来的忌惮之间,就有了令人痛楚的比较。
换句话说,从2022年10月18日开始,胡鑫宇的死亡进程就悲剧性地进入了第二种死亡阶段,一直到他面目全非的遗体被发现,这个死亡才告一段落。而这一死亡的外在形式,就是轰轰烈烈的、却早已迷失方向的搜寻行动,以及洋溢在稀少信息中的绝望。
也只有确立这次事件恰当的命名,才能讨论它的公共价值,才能探究胡鑫宇失踪事件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这绝不仅仅是一名高中生的离奇消失(这只是表象),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事实表明“不见”是因为“无视”),而是代入了关注者对自身安全的焦虑。
如果我们不能挣脱胡鑫宇失踪事件中对单一死亡的迷思,或者说不能摆脱公共讨论中耍聪明式的言说,最后即使也在讨论胡鑫宇死亡的动机,却显得相当不诚实。毕竟,如果不能解除笼罩在胡鑫宇第二次死亡上的轻慢与懈怠,有如何能真正推进青少年心理看护呢?
“尸体会说话”,那所说的“话”不只是印证大聪明们先人一步的言之凿凿,还以其本可避免的损毁“诉说”人之为人的实际处境。因此,确立胡鑫宇失踪事件的公共性所在,聚焦点应是检讨他大体被置于野外百日的悲惨遭遇,而不是用青少年心理、亲子关系等虚词令公共性失焦。
引用图作者:秃头倔人(李晓强)
More Stories
常识流通处|杜钢建教授最新重大发现:俄乌祖先均源于大湘西地区
[ad_1] CDT 档案卡 标题:杜钢建教授最新重大发现:俄乌祖先均源于大湘西地区 作者:里约热泪奴 来源:微信公众号“常识流通处” 发表日期:2023.3.22 主题归类:民族主义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 杜钢建教授又有重大发现! 昨日,一篇题为《杜钢建发声:俄乌和解的基础在于俄乌祖先都源于大湘西地区》的雄文在网上流传。据杜钢建教授考证,俄罗斯人的祖先源于上古湖湘地区的茶陵炎帝和少昊族群。今湖南株洲茶陵地区的古露国曾经传承了炎帝朝和黄帝朝文化,早期罗斯公国的族群主要是露参盧的后裔。 同样,早期乌克兰罗斯人的主要族群是来自哥特兰岛的哥特人。哥特人是从中国迁徙到西方哥特兰岛的月氏人。月氏人的祖先起源于中国大湘西地区。 杜钢建教授认为,他的这一超级发现有助于推进俄乌和平——遗憾的是,要是一年多前公布这一重大学术成果就好了,说不定可以阻止战争发生。 哦对不起,忘了介绍杜钢建是谁——他是原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百度上,他的学术兼职包括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执行会长、清华大学凯原中国法制与义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达加斯加IFT大学一带一路文旅学院名誉院长、加拿大六祖学院名誉院长、新加坡文理学院儒学院院长、湖南省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名单很长,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令他在网上暴得大名的,不是这些很牛的头衔,而是他很牛的足以震古铄今的学术发明。其中最著名者,乃是英国人起源于湖北英山,也是大湘西一带。 有网友假教授之名考证出“丹麦”、“立陶宛”的来历,并考证出杜钢建是杜十娘的后裔——正常人都知道这只是个段子,不料遭到杜教授的怒斥,称杜撰者不是汉奸走狗,就是丧尽天良的奸诈小人——这一方面,比胡锡进的修为差多了。 不过单论学术想象力而言,杜教授实不在网友之下。比如,他不但考证出英国人祖先生活的地方叫英山,还举例说英语中的“yellow” ,用汉语说就是“叶落”,而落叶就是黄色的……这样的强大想象力,比之“丹麦”、“立陶宛”若何?...
冰川思享号|苏大黄谣事件,怎能开除学籍了事
[ad_1] 同样的性,对女性来说是极度羞辱,对男性来说是无上光荣,这就是黄谣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丨侯虹斌 CDT 档案卡 标题:冰川思享号|苏大黄谣事件,怎能开除学籍了事 作者:侯虹斌 来源: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 发表日期:2023.3.22 主题归类:女性权利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苏州大学男生赵某峰造黄谣一事,以苏州大学开除其学籍、当事女生决定不再上诉暂告一段落了。 但这位男生为什么要如此丧心病狂地“造黄谣”,损人不利己,出于什么心理,还是一个谜。 问题还在于,这种莫名其妙地对女性以“造黄谣”取乐的男性并不是孤例,近年闹得轰轰烈烈的已有好几桩了。当下正在热映的电影《保你平安》,讲的就是被“造黄谣”之后,平反是多么难的故事。 不了解这种“造黄谣”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环境,很难减少这种行为。 01 关于苏州大学的这种“造黄谣”的事,要追溯到2022年5月12日了。 女性受害人第一次发现自己被造黄谣。当时,张女士就向所在地济南历城区洪家楼派出所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历时6个月,受害女生终于找到发布谣言的人,就是苏州大学2019级商学院学生赵某峰,她的高中同学。...
极昼工作室|被前男友偷拍两年后,一个女孩漫长的自愈
[ad_1] CDT 档案卡 标题:极昼工作室|被前男友偷拍两年后,一个女孩漫长的自愈 作者:小昼 来源:微信公众号“极昼工作室” 发表日期:2023.3.22 主题归类:女性权利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文|周航 编辑|王珊瑚 情况在好起来,至少看起来如此。24岁这年,李可来到新的国家、新的校园,生活终于重新有了秩序感——上课、写论文,到了周日,跟朋友外出打高尔夫,每当球在空中飞出遥远而笔直的轨迹,她都开心得欢呼出来。 无忧无虑,彻底放松,对这个年轻女孩来说,实在有些久违了。过去两年多,她一直被那个幽灵缠绕着,最崩溃的时候,成宿成宿睡不着,呕到没有任何东西可呕。 即使已经远在国外,生活像重启了一样,那个幽灵也没法完全摆脱。 许多时刻,比如留学生的聚会上,有谁聊起前男友读的那个专业,甚至仅仅刷到关于早恋的话题,她的神经都会骤然崩紧,一连串的痛苦想法再次重现:身边的人会看到么,看到会怎么想她,对方还会不会继续发,如果发怎么办…… 羞耻感是如此难以摆脱,李可总是害怕,以为自己穿着衣服,实际上在别人眼里,“其实是光着身子的,只不过自己不知道而已”。 即便新结识的男性表现很得体,她也会忍不住要“测试”对方——不经意地说到某个词,或者“一个比较主流的小电影网站”,去看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知道含义,那她就会认定,“大概率参与过这件事情”。 一切源自那十几张照片,前男友偷拍的。两年前,李可得知它们的出现。仅仅一个群里就有14万人,每天更新大量隐私照片和视频,人们在里面肆意地浏览、点评、买卖。这并非一个隐秘的世界,只要输入群代码或者链接,人人都可以进入。2022年初,多家媒体报道揭示过这一聊天群,称其为“中国版的N号房”。 和照片一起,同样泄漏的还有李可的个人信息和私人社交账号。有陌生网友找上来提醒,李可才第一次知道,她浑身发抖地点进去链接,流着泪看到,自己的裸照也在其中,成了他人观赏的对象。...
竹不倒|年轻人不上进只上香?媒体越发灵巧了……
[ad_1] CDT 档案卡 标题:年轻人不上进只上香?媒体越发灵巧了…… 作者:有竹不到 来源:微信公众号“竹不倒” 发表日期:2023.3.22 主题归类:孔乙己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对年轻夫妻,跑到浙江义乌的夜市上摆小吃摊,边摆摊边直播,生意火爆。每天500斤土豆和250斤豆腐都不够卖,一天就狂赚9000元……他们靠双手努力打拼着未来。 我之前也想打拼来着,城管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毕竟夜市口不是哪哪都有,而且就算有,摊子也不是你想摆,想摆就能摆。 说句实话,一天赚9000块,我连想都不敢想。别说我是孔乙己不努力,你要是一天给我9000块,除了每天6个小时睡觉时间之外,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你:给我先来上五年。 草稿我都打好了,9000x365x5=1642万。 辛苦点算什么?5年下来我直接退休,咱没有太大抱负,1600万就是这辈子的终极梦想,如果实现这个梦想只需要5年时间,我可能做梦都会笑醒过来。 只是我想不通把500斤土豆和250斤豆腐加工成“摆摊模样”,是个什么概念。 事实上,大家心里很清楚,普通人两个月能赚到9000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那些失业的。年轻时我也想过晚上摆个摊赚点外快,第一步“在哪里摆”就被卡死了。 我还是之前那句话,要是努力、奋斗就能坐着温酒、吃菜,那么孔乙己想必也会相当努力。 怎么可以动不动就说大家不奋斗呢?躺平这两个字是流行过一阵子,可你看终究有几个人选择了躺平。大家不过是自暴自弃的说说罢了…… 可新京报昨天发了篇文章说:现在的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知道上香。...
【重温】新华社|造谣“上海封城”,两人被警方立案侦查
[ad_1] CDT编者按:该文发布于2022年3月23日,新闻中的两名当事人被指控传播上海封城的“谣言”。仅5天后(3月28日)上海进入“分区封控”状态,进而全面封城长达65天。 相关阅读:【重温】上海发布|上海目前没有采取“封城”“停摆”等措施 3月22日晚,有关“上海马上封城7天”“全封4天”等不实言论在网上大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经警方调查,相关不实信息发布者张某某(男,38岁)、俞某某(男,42岁)为博取眼球,吸引关注,自行编造上述信息,分别发布在同事群、业主群内,造成大规模传播和恶劣社会影响。目前,张某某、俞某某因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被上海警方立案侦查,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上海警方提醒,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广大市民要从官方发布渠道获取防疫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编造、不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和防疫秩序。 CDT 档案卡 标题:造谣“上海封城”,两人被警方立案侦查 作者:新华社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华社” 发表日期:2023.3.23 主题归类:上海封城 CDS收藏:真理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另附上观新闻的有关报道,来自 @天津广播: 据上观新闻此前报道,22日网上传言,“国务院督查组到上海后,上海拟出台大动作,将封城7天”。经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向上海市权威部门求证,封城传言不属实。 据了解,为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和处置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向全国10个省份派出了督查组开展督查工作,上海是其中之一。下一步,上海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进一步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希望广大市民不信谣、不传谣,也不要抢购囤积食物等生活用品。 转发“上海封城”的Y先生:“没想到传这么广” 今天,记者找到了截图中转发这则谣言的市民Y先生,他是如何获得这样一条信息的?又是在什么样的范围内第一次传播?发现被疯传后他做了什么?...
行政诉讼案例|当裁判文书网不再公开行政诉讼的裁判文书时……
[ad_1] 昨天在一个微信群里,有些法律工作者表示过分注重行政诉讼案例,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小编看到这样的论述心中感觉好笑,现在还能看到行政诉讼的案例,你不知道珍惜,等再过一段时间,你可能想看行政诉讼的案例都没有啦!小编是从2020年开始做行政诉讼案例这个公众号,希望收集最高院发布的行政诉讼案例,来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行政诉讼难题。从2021年开始小编发现最高院已经不再对外公开行政诉讼裁判文书,小编只能降低标准去收集一些省高院的行政诉讼裁判文书,结果到了2022年连省高院的行政诉讼裁判文书都已经不再公开啦!到了2023年更夸张,整个裁判文书网一共才公开了31个行政诉讼裁判文书。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可能将来行政诉讼案例这个公众号没有新的行政诉讼裁判文书对外发布啦! CDT 档案卡 标题:当裁判文书网不再公开行政诉讼的裁判文书时,老百姓想通过行政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将更加艰难 作者:王建国 来源:微信公众号“行政诉讼案例” 发表日期:2023.3.20 主题归类:裁判文书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从什么时候开始行政诉讼裁判文书公开数量开始减少的? 小编一直从事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工作,由于小编工作的地方在黑龙江,当地从事行政诉讼相关工作的律师非常少,原因也很简单,很多律师不愿意从事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工作,一方面收入比较少,另一方面代理风险比较大。小编一开始学习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关的法律知识,但是掌握这些法律知识到真正办理行政诉讼案件差着十万八千里,于是小编在遇到案件的时候,就会在裁判文书网上检索类似的案件,掌握法院的裁判方向,用来指引自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和代理行政诉讼案件。从2020年2月份至今裁判文书网就成了小编学习行政诉讼知识最好的工具,每天都要在裁判文书网上检索大量的行政诉讼裁判文书。但是到了2022年9月份的时候,小编发现裁判文书网开始不能正常登录啦!官方给的答复是系统升级,过了几天后,裁判文书网系统升级虽然完毕,但行政诉讼的裁判文书却没有啦!大概又过了几天裁判文书网陆续恢复公开行政诉讼的裁判文书,后来听粉丝说,是因为有些敌对份子拿着行政机关败诉的案件做文章,所以法院系统在二十大之前将行政诉讼裁判文书重新进行了审查,将一些敏感的裁判文书下架了。当然也有粉丝认为是目前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行政诉讼案件同类案件不同判的情况太多,给法院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因此,法院下架了大量的行政诉讼裁判文书。不管是什么原因?裁判文书网上的行政诉讼裁判文书越来越少。小编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在裁判文书网上下载的,在裁判文书网升级之后,小编发现很多行政机关败诉的案件,在裁判文书网上已经查不到啦!到了2023年法院几乎是不再公开行政诉讼的裁判文书,到今年3月份全国法院一共才只有31个行政诉讼的裁判文书进行公开。 二、法院公开行政诉讼裁判文书的重要意义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行政诉讼的原告和被告本身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行政诉讼制度从1990年开始建立至今,饱受诟病。行政诉讼立案难、胜诉难、执行难是横在老百姓面前的三座大山,几乎每一个提起行政诉讼的原告都在埋怨法院和行政机关是官官相护,行政诉讼案件法院在暗箱操作。行政诉讼裁判文书的公开可以有效提升行政诉讼的公信力,可以提升原告对行政诉讼的信任度。我们看一下行政诉讼裁判文书公开的主要有以下六点意义: 一是可以大大规范和限制行政诉讼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一个案子怎么判决,当事人诉请到法院,他的诉请是什么、证据是什么、法官如何来认定,适用了多少证据,形成心证的过程,都应当呈现出来。裁量权公开了,行政诉讼案件就可以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所以,行政诉讼裁判文书的公开,首先有利于规范行政诉讼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二是行政诉讼裁判文书的公开可以大大提高行政诉讼法官的职业化水平。裁判文书公开以后,最大的压力是来自行政诉讼法官,过去行政诉讼裁判文书的公开幅度非常有限,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一个裁判文书的信息可以翻倍、成倍地复制和快速扩散,这对于行政诉讼法官职业化水平、文字驾驭能力、逻辑推理和法律适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行政诉讼裁判文书的公开对提高行政诉讼法官的素质非常有价值。 三是行政诉讼裁判文书公开可以让参与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可以作出合理的预期,原告提出的行政诉讼请求能否成立,被告作出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原被告双方都可以通过看大量行政诉讼裁判文书可以有个预判。 四是行政诉讼裁判文书公开可以推进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大量的行政诉讼案例上网之后,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人再不会有无米之炊的问题了,可以有大量的研究素材。 五是行政诉讼裁判文书公开可以统一上下级法院、不同法院之间的行政诉讼裁判标准。随着行政诉讼裁判工作的公开,行政诉讼法官对适用法律的问题、统一性的问题要大大的缓解。过去老百姓议论较多的同案不同判的问题,在行政诉讼裁判文书大量上网之后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大家都有了共同的标准。...